项目分类

聯繫我們

名稱: 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電話: 02-26340702
熱線: 02-26340702
郵箱: a168.ez@msa.hinet.net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當前位置學術研究管理展示

姓氏文化與兩岸和平發展 時間:2021-05-25 瀏覽次數:562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福建既是中原百姓的僑寄郡縣,又是向臺灣和海外播遷的重要中轉地。因此,閩臺關係尤其密切。鄭成功驅荷復臺,清康熙統一臺灣,臺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至1885年臺灣建省,臺灣一直隸屬福建,號稱“九閩”。閩臺地緣近,血緣親,史緣久……閩臺之間割不斷的深厚親密淵源,根本上源於閩臺之間地緣和血緣上的親近。

本文兼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連氏委員會為例,探討姓氏文化與兩岸和平發展的實踐及其前景。

一、尋根活動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據1926年和1984年臺灣人口調查資料,祖籍福建約占中國大陸移民的80%以上。20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赴大陸探親旅遊,形成返鄉探親熱。隨著兩岸關係的逐漸緩和,返鄉尋根謁祖和姓氏文化研究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內容,福建因此日益彰顯其不可替代的對臺區位優勢。家庭、家族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每個家庭、家族都和諧,每個宗族之間都和諧,整個社會自然和諧。“做臺灣人民的工作”,姓氏研究和宗親聯誼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最基礎的重要內容,尋根研究與閩臺族譜對接對於促進兩岸關係具有重要意義。不管是從血緣上、文化上還是政治上來說,由族譜追根溯源,找到閩臺同胞血脈相連的傳承關係,可以爭取很多臺灣同胞文化上的認同,具有非常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閩臺尋根活動建立在堅實的譜牒研究基礎之上。廈門大學歷史系莊為璣教授等未雨綢繆,主編了《閩臺關係族譜資料選編》。1990年6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成立了“閩南族譜研究展示中心”,收藏近2000本閩臺族譜,基本建成“泉州遷臺人名索引系統”。2000年5月,上杭縣圖書館在姓氏譜牒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客家族譜館。2007年11月,漳州市建成漳臺族譜對接館。2009年11月,漳州市又開通了漳臺族譜對接網站。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陳支平教授主編的《閩臺族譜叢刊》,收錄了福建和臺灣共108種族譜,分編50冊,是閩臺族譜文獻首次大規模的整理出版。

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交流的日趨緊密,姓氏尋根已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紐帶。兩岸之間多次分別舉辦閩臺族譜展和閩臺族譜對接:1998年11月,由兩岸合辦並以尋根溯源為主旨的“追根究底——臺閩族譜暨家傳文物特展”在臺北展出。

2007年9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臺灣省姓氏研究會等聯合在福州舉辦以“兩岸同根,閩臺一家”為主題的首屆海峽百姓論壇暨閩臺族譜展。來自兩岸及海外專家學者274人參加了論壇,其中臺灣專家學者113名。論壇展出閩臺地區明清以來158個姓氏的1000多部族譜2000多冊,唐宋以來的祠堂照片500多幅。還舉行了閩臺蕭氏、呂氏、許氏等姓氏的族譜對接儀式。2009年3月,於臺北、臺中、高雄、苗栗舉行“兩岸客家族譜展”,展出明清以來各個時期的客家族譜180多部、88個姓氏圖說及60個姓氏數據的多媒體電子讀物等。

2009年5月,首屆海峽論壇“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由上杭縣客家族譜館、臺灣省姓氏研究學會和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等協辦,展覽共彙集5759冊族譜,涉及閩臺141個姓氏,閩臺10個姓氏舉行對接交換族譜。2010年5月,由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福建省閩臺交流協會、臺南市各省市同鄉會連袂主辦的閩臺姓氏族譜展首次在臺南開展。117部舊族譜和6幅祖圖,涵蓋了閩臺兩地有著共同淵源的眾多姓氏。

2011年5月,“泉臺百家姓族譜暨中華姓氏聯墨巡展”赴臺,在高雄、臺南以及彰化鹿港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展出。巡展選定190多部1600多冊族譜,涉及泉州遷臺姓氏65個,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泉州各姓氏先人入閩渡臺之情形。族譜展採取開放式展示,臺灣民眾可欣賞到琳琅滿目的珍貴譜牒文獻,亦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進行族譜對接查詢。展覽在臺灣民間引起了強烈反響,巡展期間,共有15600多人參觀展覽,3794人查閱族譜,102人找到家族資訊(其中38人找到族譜),519人委託尋根,平均每天近200人到現場查閱族譜。這次巡展受到臺灣各界的廣泛關注。馬英九、蕭萬長、王金平、宋楚瑜等知名人士紛紛以賀電等形式慶祝巡展開幕,陳菊、余光中等到展覽現場參觀。餘光中現場題詞“香火長傳媽祖廟,風波不阻閩臺情”、“根索水而入土,葉追日而上天”贈勉。展覽期間,主辦方推出一套容納2萬多名可供查詢的相關家族遷臺的姓名資料庫。

2011年,第三屆海峽論壇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辦海峽百姓論壇和閩臺族譜對接。展覽彙聚兩岸族譜583部、3500多冊,同時展示了此前20多個得到對接的姓氏族譜和相關資料。專程回漳州參加漳臺族譜對接活動的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對記者說:“族譜是延續一個種族的,他告訴我從哪里來?我小時侯,族譜就寫著我的祖先在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石榴鎮盤龍村。我小時侯就期待什麼時候可以回到有祖先血脈的地方!非常高興,我在2006年2月份回到祖地祭祖。歷史上漳州有三次大規模的遷臺移民經歷。所以,我認為族譜的對接對臺灣移民是非常有意義的。現在,漳州、泉州籍的占臺灣70%多。福建與臺灣雖然有一水之隔,但是我們的血緣相同,文化一樣,信仰一樣。所以,將來兩岸怎麼樣來合作——和平發展,互惠雙贏,這是兩岸都要去努力的。”

不管是板橋林家的林爾嘉,還是霧峰林家的林祖密;不管是臺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還是“臺獨”的始作俑者李登輝;無論是國民黨的連戰、吳伯雄、蕭萬長、江丙坤、林洋港、王金平、林豐正、曾永權,還是民進黨的陳水扁、呂秀蓮、許信良、蔡英文、遊錫堃、謝長廷、陳菊……臺灣大部分政要與知名人士,都可以從譜牒中查詢到他們在福建的祖地和血緣。譜牒研究和閩臺尋根活動在對臺統戰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顯著作用。

二、福建連氏源流研究與對臺宗親聯誼成果斐然

連氏是小姓,連氏人口現列全國第239位,臺灣第74位。福建連氏合族現有十餘萬眾,列第59位,居全國之冠。福建連氏播遷入臺,披荊斬棘:

清康熙年間,德化甲頭(今格頭)連氏十一世連杓、連玉怡往臺灣,十二世連荊凱(諱文茅)往臺灣,其子綽、緅俱從往。

惠安壩頭(今屬泉港區)連氏遷臺灣家族已知的就有20幾個。

同安縣(今屬廈門市)蓮花鎮西坑村連氏族譜記載,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共有十三世至十五世25人遷臺。長泰江都連氏十三世連元橋,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隨父、兄遷臺。嘉慶末年,連元橋組織“連同興”墾號,墾拓北臺灣三貂嶺、雙溪地區。開荒拓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通道路,設市貿易,經40餘年披荊斬棘,辛勤奮鬥,遂使北臺灣逐漸成為繁榮地區,在臺灣開發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連元橋之孫連日春(1827~1887年),又名季春,字藹如、華魁,號笑山,江都連氏十五世。連日春生於臺北雙溪,就學於仰山書院,師從“臺北文宗”陳維英。連日春曾多次回長泰江都求學,並於咸豐十年(1860年)在江都玉珠庵牆上題書《募建敬聖亭小引》,至今保存完好,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見證。連日春高中光緒丙子(1876年)科,成為北臺灣地區首位舉人後,回江都連氏宗祠瞻依堂祭祖,豎旗杆,掛匾額。福建巡撫丁日昌題贈的“文魁”匾,至今高懸於瞻依堂。光緒十年,連日春投身臺灣抗法戰爭,協助籌措糧餉,組織團練,修築工事,立下汗馬功勞。現存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嘉慶十六年(1811年)續修《武安江都連氏族譜》12冊。江都連氏遷臺後裔,曾多次回故鄉續譜。臺灣近代愛國歷史學家連橫(1878-1936年),原名雅堂,或作雅棠,字武公,號劍花,是臺灣政要連戰的祖父。連橫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馬崎社,不甘當日本殖民統治的順民,遂於民國三年(1914年)返回祖國大陸,申請恢復中國國籍,並取田橫五百士故事,改名連橫,撰著《臺灣通史》、《臺灣語典》、《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1994年4月,為紀念連橫誕辰116周年、《臺灣通史》出版75周年,福建省政協牽頭在連橫的故鄉漳州主辦“連橫學術思想暨學術成就研討會”。廈門市方志辦主任洪蔔仁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查閱到連雅堂於民國初年申請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並改名連橫的原始檔案(《港臺資訊報》1995年3月16日)。筆者得知連戰十分關注乃祖民初恢復中國國籍之事,當即將該檔案資料影本和《連橫學術思想暨學術成就研討會論文選》(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輾轉贈送連戰。據報導,1998年11月,時任“副總統”的連戰在“追根究底——臺閩族譜暨家傳文物特展”上見到《武安長泰江都連氏族譜》抄本,高興地說:“我們家就是從漳州來的,那裏叫馬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原所長陳孔立教授因此認為,由於家族的原因,很有必要對連戰進行“政治喊話”。1997年4月,福建省歷史名人研究會連橫研究分會成立,陳孔立教授親自出任會長。在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成功舉行祖國大陸“和平之旅”的鼓舞下,2005年10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設立連氏委員會(其實就是連氏宗親會),由長泰縣商會會長、漳州市商會副會長、福建省政協委員連文成任主任。福建連氏積極籌備迎接連戰回漳州祖籍地尋根謁祖,並籌設中華連氏宗親聯誼會(2012年1月在香港註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對臺宗親聯誼活動。2006年6月,福建省歷史名人研究會連橫研究分會和福建連氏委員會聯合舉辦“紀念愛國歷史學家連橫先生逝世七十周年暨學術研討會”。2007年7月29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臺北親切接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連氏委員會主任連文成。2009年4月,連戰偕夫人到中華連氏族旺之地山西古上黨(今長治市)襄垣縣祭祖,親切會見來自全國各地的連氏宗親代表。連戰先後為《仙遊鳳阿阿頭連氏譜牒》,福建德化、大田、武夷山、寧化、福安、長泰、霞浦等地連氏宗祠和山西、江西、海南、湖北、河南等省連氏題署。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連氏委員會歷時3年,編輯出版了福建第一部全省單姓姓氏志《福建連氏志》(海風出版社2010年9月版,精裝本,大16開,69萬字,插圖近500幀),連戰題署書名,海峽兩岸關係學會副會長張銘清作序。該志書著重介紹了閩臺連氏源流及其在臺灣海峽兩岸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彰顯了閩臺之間血濃於水的血緣關係。日前,連戰主席又專門題署了“福建省歷史名人研究會連橫研究分會”會名。

三、閩臺連氏宗親聯誼的對臺交流

早在1988年11月,兩岸關係解凍伊始,臺南柳營小腳腿連氏就回福建祖地長泰縣江都村對接族譜。1997年4月,受連戰的委託,連四國率臺灣連氏宗親會赴大陸省親團一行18人回長泰江都尋根謁祖。之後,江都實業家連文成回訪了臺南柳營小腳腿連氏宗親。2011年9月,連文成率中華連氏參訪團拜會臺南小腳腿連氏宗親,得知臺南小腳腿連氏宗祠建成後,因資金的缺口尚未裝修完畢,參訪團成員當即解囊捐款20餘萬元人民幣。近年來,福建各地和臺北、臺南連氏宗親頻繁組團互訪,進一步增強了兩岸連氏宗親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更著手組織中華連氏商會,積極尋找兩岸合作、共同發展的商機。2007年7月,連戰在臺北接見連文成時,連文成送給連戰的見面禮是《武安長泰江都連氏族譜》、《中華連姓》雜誌和一幅《愛我中華》字幅。連戰翻閱着族譜說:“一家人,一家人,我就是佛保的子孫啊!”連文成告訴連戰,他想在長泰建一個連家的酒店作為窗口和平臺,連起兩岸連氏,並向連戰徵求酒店的命名。連戰表示用“福建連氏大酒店”合適:連氏不僅是連文成的連,而且包括福建連氏。“連”是個好字眼,連接四面八方、五洲四海,既可連成一條線,也可接成一條龍,想連多遠就有多遠,於是欣然題贈“連氏大酒店”匾額。連文成對來祖國大陸投資的台商,只要是支持連戰、贊同兩岸和平統一的臺灣同胞,長泰連氏大酒店一律免費接待。福建省連氏委員會和連氏大酒店已經成為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2011年9月1日,連戰和林豐正、王金平、曾永權、郭素春等國民黨主要領導人在臺北市國賓大飯店親切會見中華連氏宗親參訪團一行22人。連戰欣然接受敦聘,擔任中華連氏宗親聯誼會顧問。他說:“連氏在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姓氏。身為連家子孫,大家相聚在一起,自然地會有一種非常親切、非常親密的感覺,尋根溯源是我們一生當中非常重要、非常嚮往的一件事情。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加強平時建立的各種交流關係,多做訪問。我們要一本初衷,本著我們連姓忠孝傳家的傳統,以及克勤克儉、積極奮發有為的精神,重視教育,來栽培我們的子弟;奉獻一己,來為我們的國家、社會的和諧發展盡一己之力。……尤其希望我們連家的子弟,本著自己能力之所及,繼續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來努力。今天兩岸已經走向和平發展的大趨勢,對整個社會、人民的貢獻是多麼大,大家都可以親身體會得到。我們身為連家的一分子,一定要本著民族的大義,本著子孫的發展,我們要全力來支持,來深化、廣化兩岸的交流,為了國族的昌盛,為了民族的命脈,為了連氏家族子子孫孫的幸福,乃至於各姓子孫的幸福,來盡我們每一個人最大的力量!”福建省連氏委員會和中華連氏宗親聯誼會的聯誼活動不僅局限於兩岸連氏宗親,也不僅局限於閩臺民間流傳的蘇氏、周氏、連氏、許氏“聯宗”,已經超越了一般姓氏宗親聯誼的狹隘範疇:2011年11月底,連文成出資100萬元,在閩臺兩地舉辦首屆兩岸將軍書畫展,兩岸名家、將軍的500餘幅佳作薈萃一堂,首開台海兩岸軍旅文化交流的先河。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福建省連氏委員會和連氏大酒店更發動海峽兩岸馬連宗親聯誼,在來祖國大陸投資的台商中造勢拉選票。還准備在“立委”選舉、國民黨中常委改選,暨“五都”選舉中問鼎臺北市長,積極運動臺北、臺南的連氏宗親,支持連勝文。2012年7月7日——“七七”抗戰75周年紀念日,在長泰連氏大酒店舉辦了馬連宗親聯誼會,臺灣中國人民行動黨主席、海峽兩岸馬氏懇親祭祖總會主席馬祿出席了會議。總之,閩臺宗親聯誼收效顯著,應當充分發揮宗親聯誼獨特的資源優勢,繼續在對臺民間交流合作。

·下一篇 全家人的福運,都與您的祖先息息相關! ·上一篇 中國百家姓堂號及各堂的代表姓氏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電話:02-26340702 版權所有: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備案號:赣ICP备16007166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