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分类

聯繫我們

名稱: 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電話: 02-26340702
熱線: 02-26340702
郵箱: a168.ez@msa.hinet.net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當前位置學術研究管理展示

關於孝道的粗淺看法 時間:2021-05-21 瀏覽次數:550

     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立身之本,和諧之源。縱觀上下五千年朝歷代,興孝者,盛世也;棄孝者,世衰也。孝是德之本,善之源。古語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為者,皆不難為。這就是說孝道才是道德的核心和首要,孝為小孝和大孝,小孝則事父母,大孝則事天下。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培育出了無數孝悌典範,其篤行孝道之高行,感天地,泣鬼神,使人刻骨銘心。這是因為羊羔跪乳,烏鴉反哺,動物尚且知道知恩圖報,何況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從“孝”這個漢字來看,是“老人”的“老”字,底下是個“子”字,兒女雙手托著老人,就是“孝”。悠悠國史幾千載,至於孝道的例子不勝枚舉,古人在一步步的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完善道德思想的完美。起初,我們所談的“孝”為“敬”,“敬”也就是尊敬師長。從先秦諸子百家,到當今的國學著作,無一不將“孝”視為一種美德。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中所說的“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首先在生活中,首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以信用為重。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虛心求教,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若做了之後,亦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當然,隨著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也就將“敬”又演繹為“禮”。所謂的“禮”是維護古代道德規範的重要工具,《禮記》開宗明義:“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莊。”可見禮的作用很大,達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說文解字》中說,“善事父母者”為“孝”。孝是東漢孔融四歲讓梨,黃香九歲替父親溫暖冰冷的被窩,晉代王祥“臥冰求鯉”,明代朱沖秋“割股為羹”。孔子曾說:“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於孝道,我們在這點來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太多,的確是“博大精深,地大物廣”。還記得2004年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嗎?田世國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但他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愛已經堅如磐石。 

     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東西,但萬萬不能錯過回報父母恩情的機會。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世界上最大的悔恨莫過於此!一個人活著,就應該有孝心。趁著自己的父母還健在的時候,盡一份孝心,報一份恩情,不要留下"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終身遺憾!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是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廟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人,這帶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是傳宗接代。在周人看來,祖先是我輩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下去,生生不息。《易經》:“先祖者,類之本也,無先祖,惡出?”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人際道德關係。在中國以孝道為核心的尊老養老道德觀念,有文字記載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中國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從春秋時期《詩經》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到漢文帝為母試疾嘗藥,再到元代郭居敬收集編撰而成的《二十四孝》讀物,千百年來,“孝”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難以分割。因此,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便是具有濃厚的血緣宗法成分。一般說來,同一血緣關係的人,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榮,需要相互關心、幫助。父母有責任撫養、教育子女,子女應該尊敬、贍養父母。 

     近代以來,舊禮教受到了猛烈批判,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中國建立後,伴隨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傳統社會的家庭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父家長制成為歷史,以尊重人權為出發點的平等的家庭倫理制度正在確立。近三十多年來,孝道觀念在中國受到兩個方面的衝擊,十年動亂期間,使許多美好家庭和養親、敬老的優良傳統遭到空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市場經濟的建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顯著變化.老人無論在生產領域還是在市場領域,都處於劣勢。加上市場經濟的必然趨勢是消滅小農,因此,農村中老人的養老成為很突出的社會問題。而且在經濟發展下一些人,極端利已主義膨脹,把西方的"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的所謂格言奉為信條。自私自利,甚至心目中沒有父母,更沒有兄弟姐妹。不少青年不但不能自覺地履行子女對父母,對老人應盡的義務,反而把"實用主義""金錢至上"的一套滲透在家庭生活中。許多老人常常受到子女的歧視,甚至虐待。在社會上,有些年輕人,也不尊敬老人。最近這些年"養兒防老"這一源遠流長的傳統觀念,已經被"傍老族"啃老族"們徹底顛覆了有的老人感慨地說:別指望老了讓兒女養活,如今不吃老人的就算是孝順了!有人甚至把父母當成傭人、保姆,當包袱、累贅。更有甚者把父母當成出氣筒。有些子女將自己的貧窮歸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經濟上無能,沒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在城市,有子女沒有找到如意的工作不怪自己不努力,卻歸咎於父母,怨恨父母沒有本事。有些老人膝下有幾個兒女,哪怕老人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處理不當或稍失平,兄弟姐妹就會有的埋怨父母偏疼偏愛,有的挑剔父母在照顧孫輩上盡力有別,憋著一肚子的不滿,都懷著沖天的怨氣,父母整天小心翼翼、低聲下氣,也難討到子女的好臉色。這些情況,不但在家庭中破壞了友愛和睦,給父母在經濟上造成困難,精神上造痛苦,而且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團結,污染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 從理論上講,孝道所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經濟雖然已經不復存在了。 

     但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卻仍然是現代男女婚姻的普遍形式和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因此,家庭的存在,便成為孝道觀念今天能夠依然存在的社會根源。現在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出現了日益弱化的趨勢,突出的表現就是小輩不養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顧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贍養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對簿公堂,家庭贍養糾紛日益增多,有的甚至發展成刑事案件。在物質化的現代,孝道也有呈現物質化的趨勢。現在有許多人也很孝敬父母,但是他們的孝道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缺乏精神。從老年公寓和老年保姆的興旺到一曲《常回家看看》感動的萬人落淚,足見當今老人的親情缺失已到了何等程度,若物質滿足即為孝,那古代黃香又何必親手執扇,而黃香所扇出的,豈只是區區一席涼風! 

     孝道觀念的合理內核早已植入華夏子孫心中,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留下了眾多美談佳話。因此,我們現代宣導的和諧社會,繼承傳統孝道,建立新型的孝道觀念,是必要的、合理的。在新型的孝道中必須要體現義務性,強調自律性,注重互益性。每個孩子都應該知道對父母長者行孝是子女自己應盡的義務,並時刻銘記在心。通過學習理解"孝道"的原則和善待父母的意義,使對父母行孝成為自覺自願的行動。明白子女在未成年階段,父母盡撫養之責;而父母年老體衰之後,成年子女應該以自己盡孝為主,不能片面的要求父母力所不能及的施慈。牢記"你養我小,我養你老"的說法。加利福尼亞大學埃蒙斯教授認為:充滿感激之心的人會感受到更多積極的情感,比如喜悅、熱情、愛戀、幸福和樂觀等,這些能夠使人體保持良好的狀態。從孝感動天的道德始祖虞舜到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奠基人漢文帝劉恒,從“孔門十哲”之一的“宗聖”曾參到辭官尋母的宋代縣令朱壽昌,從少年孝親典範扇枕溫衾的漢代黃香到“將孝的萬里長征進行到底”的“全國十佳孝賢”當代王凱,他們均堪稱賢者,可敬可頌,必將千古流芳! 

     讀中華經典,做有德之人。孝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自從人文始祖伏羲氏創立了婚嫁制度以來,歷時幾千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並不斷發揚光大。它具有永恆的長久性,廣泛的普遍性:孝能正心,孝能修身,孝能齊家,孝能和親,孝是傳家法寶;孝能正己,孝能正人,孝能治國,孝能睦鄰,孝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源頭活水,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儒家視孝為第一善,佛家視孝為第一福,道家視孝為第一事。諸子百家,孝滿乾坤。《先賢二十四孝》《孝經》等諸多孝道經典,將永世傳承! 

     以聖賢為師,做孝賢楷模。孔老夫子曰:夫孝,德之本也。通曉孝道至德,諸事從孝心念起,從孝道做起,孝老敬長,愛親和家,履行家之小孝;孝待人民,孝報社會,履行世之大愛;傳播孝道,使千秋萬代獲益,履行至孝美德。《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發,終於立身。“孝”是炎黃子孫人性文明的起點,是天下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饋;“孝心”是結交朋友的基本條件,是成就事業的強勁動力;“孝道”是人倫關係的自然法則,是古聖先賢為後人創立的傳世規矩。孝,就是愛心。一個人如果對撫育其成長的父母都沒有孝心,是不可能對人類對社會奉獻愛心的,也不會關心他人,教門和民族興衰的。在我們這個民族裏,有更多的人既誠心奉教,又孝敬父母。作為華夏兒女,都應爭作孝賢楷模,為中華民族之偉大母親盡忠行孝。

·下一篇 《孝經》:孝道是孝敬父母 更是成就自己 ·上一篇 孝道四境界:從物質到精神,讓父母得安頓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電話:02-26340702 版權所有: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備案號:赣ICP备16007166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