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分类

聯繫我們

名稱: 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電話: 02-26340702
熱線: 02-26340702
郵箱: a168.ez@msa.hinet.net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當前位置學術研究管理展示

先秦的姓氏制度 時間:2021-05-21 瀏覽次數:596

在中國先秦史的研究領域,姓氏制度應該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因為姓氏制度不只是一種名號規則,它與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關係、家族形態、社會心理、禮俗特徵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繫,它的發展演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性質的變革。 

中國對於先秦姓氏制度的研究由來已久,如果從戰國晚期算起,那麼有關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兩千多年。這其間既產生了《世本》《風俗通·姓氏》《潛夫論·志氏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辯證》《通志·氏族略》等一大批有關先秦姓氏制度研究的文獻,同時也產生了應劭、王符、林寶、鄧名世、鄭樵等許多古代姓氏學研究“專家”。但是古人受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理論水準的限制,他們對於先秦姓氏制度的研究多數停留在史料梳理、源流考證和對姓氏特徵的說明上,很少能對他們所觀察到的姓氏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而由於姓氏特徵的有限性,後人往往只能祖述前人之說,卻不能超越前人做更深一步的探索,這就使中國古代的先秦姓氏制度研究始終處於徘徊不前的狀態。 

先秦時代人們避諱稱名,以示敬重,並以字作為在日常生活交際中互相稱呼的名廣泛使用。為了解決對死去的長輩大人的敬稱問題,又產生了稱諡的制度。所謂“諡”,最初是君王死後在宗廟祭祀時所用的名號,這種稱諡避名的做法是否在更早的時候已有發生,我們尚不能夠確知,但是在周朝時已形成為正式制度,最初能夠稱諡的只有周天子,西周初年的重要人物如周公旦死後都沒有溢號。春秋時期周王室漸漸失去權威,各國諸侯紛紛自行稱諡。到漢朝時擴展到重要的王公大臣死去時由皇帝“賜諡”,用於祭祀儀式或其他需要稱呼的時候。從此人們在對他不便稱名的時候,就可以稱諡。最初的諡號都是正面的,又稱美諡;後來從對亡國君主的諡法獲得啟迪,對有罪過或民憤較大的大臣實行一種強迫性的“惡諡”。這種由封建朝廷對重要臣子死後蓋棺論定賜予名號的賜諡制度,一直沿襲了兩千多年,貫穿了整個中國的封建時代。 

前面提到過商代婦女的用名情況,從周朝的典籍和考古材料中,女性名字的出現頻繁起來,先秦時代婦女名往往冠以夫氏(少女一般不會留下記載)。女子出嫁之際,要在姓前冠以出生的國名或邑名。如果是齊國的王室女子,就稱為齊姜。若嫁給別國的國君,成為夫人,就要在姓前加上夫君所在國名,變成了鄭姜或宋姜。我們在典籍中看見的秦姬、晉姬、息姒等,皆是如此。若嫁給卿大夫,則加上丈夫的氏名或邑名。 

如衛國大夫孔圉的妻子姓姬,就稱孔姬。也有既加出生地的國名,又加上丈夫所在國名或氏名的,如蘇衛妃,就表明是蘇邑的女子嫁給衛國國君做夫人。周朝諡號制度形成以後,對於地位尊貴的王室諸侯已故的母系長輩,還要在姓前加上一個表示身份的稱號或諡號(有生諡、死諡),如:王姜、太姒、公姞等。周文王姬昌的母親史書上稱為太妊母,太就是尊號,她是商朝貴族妊姓摯國的女子,其父為摯仲氏。

·下一篇 春秋戰國的姓氏制度 ·上一篇 周代的姓氏制度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電話:02-26340702 版權所有: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備案號:赣ICP备16007166号-12 赣公网安备36068102000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