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分类

聯繫我們

名稱: 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電話: 02-26340702
熱線: 02-26340702
郵箱: a168.ez@msa.hinet.net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當前位置學術研究管理展示

商朝的姓氏制度 時間:2021-05-21 瀏覽次數:505

與以前的時代相比,殷商時代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大量的青銅銘器和甲骨文的出土,為殷商時代的歷史描述提供了基礎。同樣,有關殷商時代華夏民族姓氏狀況的輪廓也漸漸明晰起來,儘管這一輪廓還是粗線條的。 

商代的統治者為子姓氏族。相傳商人的始祖簡狄是在野外吞食玄鳥之卵而生下了氏族的第一代男性首領契,故以子為姓,同時整個部族以鳳鳥為圖騰。殷商的甲骨卜辭中,常有“王族”“多子族”等名稱。據專家考證,“多子族”應是商王族的同姓分支,即小宗。商人往往在鐘鼎銅器上多鑄族徽銘文,這就是當時的姓氏標誌。這種族徽銘文形象醒目,有較濃郁的象徵意味,有些專家認為可視為後世圖章的濫觴,目前我國考古出土中已發現的殷商族銘,有六百多個。 

商人是長期生息在我國黃河流域東部地區的氏族聯盟,建立商朝統治後,政治經濟重心從西北向黃河中下游東移,伴隨著活動領域的擴大,新的姓族不斷進入視野,生活在淮河下游和海邊的“淮夷”、“東夷”也逐漸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左傳·定公四年》記載了商代姓氏中的“殷氏六族”,即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又有“殷氏七族”即陶氏、施氏、蘩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錐)氏。這些氏族中有不少是在今天的皖北和蘇魯一帶形成的。 

到了商代中期,伴隨著幾次遷都,商王朝所控制的疆土規模及所影響到的地域不斷擴大,商朝中後期聚集在它旗幟下的姓氏部落已逾百數,後人形容當時的狀況有所謂“八百諸侯”之稱,如殷氏、來氏、蕭氏、宋氏、時氏、黎氏、空相氏、耿氏、北殷氏、微氏、箕氏、阮氏等,都是在夏以後出現的。在《尚書·盤庚》中,商朝統治者將這些有姓氏的貴族諸侯總稱為“百姓”。 

在今天的歷史界中,殷商時代的“百姓”這一概念,是有歧義的。多數專家認為:當時的“百姓”,並非如我們今天所指的“庶民大眾”,而是指商王宗室之外的貴族階層,即各地姓族的族長,他們是商朝統治集團的基石,所謂“百姓千官”,百姓的位置居於千官之前,擁有姓氏本身就是高貴的標誌。直至週末戰同時期,諸侯兼併,封國滅絕,大量有姓氏的貴族流落成平民,越來越多的平民因軍功及其他原因獲得了姓氏,最後姓與氏合二為一,天下庶民大眾無不有姓,這時候,原來專指各地部落首長的“百姓”才逐漸成為庶民大眾的統稱,並沿用至今。 

隨著社會的發展,商代的氏族統治開始發展為國家的雛形,漸漸改變了原來單一家族統治的模式,開始接納異族人才進入統治集團。在古代典籍中我們注意到,夏代以前的統治者往往稱氏,商以後則稱人,這很可能表明:夏代以前的統治者屬於同一家族,而商以後的統治層中結合進了異家族的人,已不能完全用氏來指代了。如商朝一代名相伊尹,就不是商的宗室。而在朝廷之外的各個不同地域,也委派當地著名的姓氏大族進行管理,如周文王姬昌就被商朝封為西伯,負責西北方的部落聯盟,這樣初步形成了以姓氏為中心的分級統治模式。

·下一篇 周代的姓氏制度 ·上一篇 夏朝的姓氏制度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電話:02-26340702 版權所有: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備案號:赣ICP备16007166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