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分类
聯繫我們
-
名稱: 中華姓氏文化交流協會
電話: 02-26340702
熱線: 02-26340702
郵箱: a168.ez@msa.hinet.net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康樂街193號一F
當前位置學術研究管理展示
-
百家姓的由來
時間:2021-05-25 瀏覽次數:940
排名: 1
姓: 李
由來: 專家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全國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分佈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姓顓頊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佈于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佈部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於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後,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間進入福建開闢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起義到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余人,先後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順等政權。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后主;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地質學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了許多傑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遠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等等。
排名: 2
姓: 王
由來: 根據專家考證,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即超過8000萬人,是中國第二大姓。王姓來源眾多,但有一些共同點,即大多為帝王的後人自稱為王氏。出自姬姓之王有三支。一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高的後裔,因本來為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陜西、河北等地;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被廢為平民後,世人因其原來為王族稱之“王家”,以後便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山東膠南縣、山西等地;三是戰國四公子之信陵君的孫子在戰敗後逃往泰山,因原為王族,就也以王為姓。出自子姓之王,是王子比干的後代。比干被昏君紂王剖腹致死後,其居住在河南衛輝的子孫改姓王,這支王姓後來又發展到天水、東平、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等地。出自田姓之王,田姓為戰國齊國之君,為秦所滅後,齊人仍稱其“王家”,後也以王為姓,主要居住在今山東昌樂、河南開封等地。其他還有一些王族改姓王。此後,王姓發展迅速,在西晉末年後逐漸遷往江南。唐朝時王姓主要遷往福建,也有遷往四川、安徽、江西的,北宋時期,主要遷往江蘇、浙江一帶,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王姓遷往廣東等地。明末開始,王姓陸續有人遷往臺灣。在中國歷史上,王姓稱王稱帝者14人,先後建立新、漢、鄭、燕、前蜀、閩、安陽、極樂等政權。王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六朝時代。在此300多年裏,王姓與謝姓並稱望族。而其他時代也是英才不斷,如西漢有王昭君;東漢有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王桀;魏晉有醫學家王叔和;大將軍王敦與堂弟王導一時權傾天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代“初唐四傑”之一的文學家王勃,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數學家王孝通,醫學家王冰;宋朝王姓最傑出的人物是王安石,他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朝有戲曲作家王實甫;明代有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清代有農民起義女首領王聰兒,文學家王文治;近代有學者王國維;現代有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王若飛。 海外的華人也不乏人才,如“電腦大王”王安,曾被列為美國十大富翁之一;企業家王嘉廉;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王佑曾;“太空人”王贛駿是著名科學家。
排名: 3
姓: 張
由來: 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説。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于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于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晉代有中原張姓遷至福建,唐朝年間,張姓人氏又隨陳政、王潮等人遷居入福建,此後河南光州張姓遷往廣東,從清初開始,廣東、福建的張姓又遷入臺灣,從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被稱“張天師”,張角、張梁、張寶創立太平道起義,稱為“黃巾軍”,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將張飛,張遼;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農民起義領袖張鳳,畫家張僧繇;唐朝張説、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名將張巡,書法家張旭,小説家張讀,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五代時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農民起義領袖張余、張海;南宋大將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醫學家張景岳,著名道士張三豐,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捻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海外張姓華人傑出代表有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著名畫家張玉良、張融,航空與太空總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台灣十大富翁之一張榮發等等。
排名: 4
姓: 劉
由來: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説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陜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姓涌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説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産黨員劉胡蘭等等。 劉姓約佔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排名: 5
姓: 陳
由來: 陳姓為古帝舜的後裔的姓。周武王滅商後,追封先賢遺民,封舜的後裔與陳(地名,今河南淮陽),國號陳,其後子孫均以陳為姓。陳姓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齊國被秦國滅後,田軫逃到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此後,陳姓在中原發展成為名門望族。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 陳姓的大發展是在西元557年,陳霸先在江蘇南京稱帝,國號陳,此時,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及長江和朱江之間。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經過幾年的戰爭鎮壓了福建南部的叛亂,局勢平定後,陳元光定居福建,成為南方陳姓最主要的一支。南宋期間,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遷入廣東。陳姓也由此遷入廣東,明末,陳姓又遷入臺灣。陳姓遷入越南的時間較久遠,宋代時人最多。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 秦朝陳勝領導900人起義,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西漢時,陳平任三朝宰相,抗匈奴名將陳湯;新莽末年有綠林起義軍將領陳牧,“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西晉史學家陳壽;唐朝時,陳氏有三人任宰相,還有文學家陳子昂、陳鴻,詩人陳陶,大將陳玄禮,浙江農民起義女首領陳碩真;五代、宋初有著名道士陳摶;北宋詩人陳師道;南宋,陳姓最著名的是思想家、文學家陳亮,其他詩人陳與義,學者陳傅良,畫家陳居中;元末陳友諒稱帝,國號漢;明朝,最著名的陳姓是著名畫家陳洪綬,旅行家陳誠;明清之際有思想家陳確,散文家陳貞慧,小説家陳枕;清朝,福建總兵陳化成,詩人陳恭尹、陳文述,文學家陳沉,太平天國將領陳玉成、陳得才,近代最著名的人物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 陳姓約佔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五,即超過5000萬人,是當今中國的第五大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另外,陳姓還廣泛分佈于各少數民族中。
排名: 6
姓: 楊
由來: 楊姓出自姬姓,來源有二,一支系以國名為姓,一支是以居住地為姓。姬氏子孫被周幽王封于楊(今山西洪洞縣),建立楊國,國君稱為楊侯,後楊國被晉國所兼併,楊侯的子孫便以楊為姓。晉國滅楊后,將楊地賜給其大夫羊舌氏,因此,羊舍氏的子孫也姓楊,羊舌氏的後裔因內亂逃到陜西,後逐漸發展到河南等地。西晉末到唐朝末,楊氏逐漸遷入福建等地。自宋代起,福建開始成為楊姓播遷中心之一。至元明,為躲避戰亂,福建楊姓遷入廣東,後發展成為望族。 在中國歷史上,楊姓稱帝稱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戰國初期有哲學家楊朱,西漢有學者楊何,無神論者楊王孫。新莽末年有赤眉軍政權大司農楊音,東漢末年有文學家楊修,魏晉之際有哲學家楊泉,西晉有太傅、大都督楊駿,北魏有大將楊大眼,北朝末楊堅滅周滅陳,統一全國,國號隋,唐朝,楊姓任宰相者11人,宰相楊炎,也是理財家,“初唐四傑”之一的詩人楊炯,學者楊士勳,雕塑家楊惠之,貴妃楊玉環,五代時有書法家楊凝式,楊行密創建吳國,定都揚州。宋代,楊氏最著名的人物要數以楊業為首的楊家將,楊業與其子楊延昭、孫楊文廣均為北宋名將。北宋有文學家楊億、學者楊時,醫學家楊介,南宋有詩人楊萬里、哲學家楊簡,數學家楊輝。元代有詩人楊載,散曲家楊朝英。明代,詩人楊基,文學家楊慎,畫家楊文聰。清代學者楊名時,戲曲作家楊潮觀,太平天國將領楊秀清,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現代有省港大罷工領導人之一楊殷,毛澤東的夫人楊開慧,東北抗日聯軍主要領導人楊靖宇,教育思想家楊賢江,愛國將領楊虎城。 海外楊姓華人中如楊振寧為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及美國著名企業家楊雪蘭等。楊姓是當今中國的第六大姓,分佈極廣,遍及全國
排名: 7
姓: 趙
由來: 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並非如此。根據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趙姓形成于西周,祖先為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奴車馬的能手。一次周穆王外出後有戰事必須很快趕回,這時造父駕車日行千里,使周穆王及時打敗了來犯之敵,於是周穆王賜趙地(今山西洪洞縣北)給造父,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戰國時趙姓主要在山西,河北等地發展,秦朝後,逐漸向甘肅、河南、陜西、山東等地發展。秦代時,趙佗任南海郡縣令,于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兩廣一帶。漢以後,趙姓人向福建、四川、江蘇、江西等地遷移,從清康熙年間開始,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以及海外一些地區。由於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趙氏遍佈江南、嶺南各地,加上南宋趙氏政權統治淮河、秦嶺以南的達150年,所以趙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趙姓最顯赫的時期是宋代。五代末,河北人趙匡胤于960年發動兵變,國號宋,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北宋于1126年被金滅,1127年趙構在河北商丘稱帝,後遷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到1279被元所滅。其他趙姓人物有:三國時的數學家趙爽和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唐代有經學家趙匡、著名琴家趙耶利;北宋有畫家趙昌;南宋有詩人趙師秀,畫家趙孟堅、趙伯駒;金有文學家趙秉文;宋元之際有理學家趙復;元代有書畫家趙孟,畫家趙雍、趙原;明代有政治家、文學家趙南星,畫家趙左,醫學家趙獻可;清有詩人趙執信,醫學家趙學敏,史學家趙翼,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趙亞曾;民國期間有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家趙世炎。
排名: 8
姓: 黃
由來: 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他的後代分為14個姓,其中的黃姓是他的後裔在商末周初時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後黃國被楚國滅後,其國人皆以黃為姓氏。黃姓的另一支起源是遠古時從河南黃水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其所建的黃國,于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亡國後的黃姓人氏,有的北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則被遷至今湖北境內。後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黃歇)被封于江蘇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在江蘇定居。自戰國後期以來,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姓繁衍的中心。漢代以後,由於做官等原因,黃姓逐漸向大江南北遷徙,尤其是在宋代,黃姓得到廣泛的播遷,發展到全國各地。 黃姓人才輩出,歷代都涌現出一些頗有建樹的人物。如秦朝末年的黃石公;西漢丞相黃霸;東漢神童黃香;三國時有名將黃忠,黃蓋;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他于875年起義,881年攻克洛陽,繼又于當年年底進入長安,做上了皇帝,國號大齊,但由於沒有根據地,起義很快便被鎮壓,黃巢自殺;五代有畫家黃筌、黃居 ;北宋有著名書法家、詩人黃庭堅;南宋末有思想家黃震;宋元之際有音韻訓詁學家黃公紹;元代有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和書法家、音樂家、畫家黃公望;明代,農民起義領袖黃蕭養,女文學家黃娥;明清之際有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為三大儒之一;清代有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圍棋國手黃龍士,篆刻家、書畫家黃易,詩人黃景仁;近現代有作家黃人,革命家黃興等等。黃姓為我國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佔比例較高。
排名: 9
姓: 周
由來: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一般認為,黃帝的後裔遷徙到陜西岐山下的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即北魏獻帝的兄長原來是少數民族姓氏,北魏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姓為漢姓,將其改為周姓。周被秦滅後,部分周族人遷往江蘇沛縣,成為當地大姓。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原人民大批東移徐州,進而南渡,其中周姓遷居安徽廬江。後周姓逐漸向南方發展,唐朝時遷往福建,四川、江西、廣東等地,清朝時周姓遷往臺灣及海外謀生。周姓在24史中單獨列傳的有276人,可見周姓歷朝不泛英才。西漢時周勃、周亞夫父子名將;三國時名將周喻,曾大破曹軍于赤壁,且精通音樂;五代時有畫家周文矩;北宋有哲學家周敦頤,詞人周邦彥;南宋有詞人周密,著有《武林舊事》;元代有音韻學家周德清;明代有畫家周臣;清代有詞人、詞論家周濟,編有《宋四家詞選》,象棋名手周廷梅,圍棋國手周小松,農民鬥爭領袖周立春;近現代有湘西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周飄群,,象棋名手周德裕;當代最著名的周姓人物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周恩來。周姓不僅在國內廣泛分佈于大江南北,而且還遠遷于歐美、東南亞及世界上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海外的周姓華人也有不少傑出人物,如美國著名華人律師周雅定,印尼有出版業大王周偉泰等等。據專家考證,周姓是當今中國第9大姓。
排名: 10
姓: 吳
由來: 吳姓出於吳國,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戰國時期,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親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季歷聰明又很有才幹,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於是便自動讓位,他們趁父親有病時,遠奔東南沿海一帶,不再返回陜西。由於當時江南還很落後,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地的人便擁護太伯為領袖,建立吳國。吳國的都城在今江蘇蘇州,佔據今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區,後吳國傳到了夫差時,被越國所滅,吳國的子孫四處避難,為不忘故國,以國名為姓,就是吳姓。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發展繁衍,成為吳姓重要的一個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東、河南等地,一部分隱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帶。後來經過戰亂、做官、遷徙等,吳姓在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吳姓不僅在國內發展繁衍,而且早在西元前450年,就東渡日本,南遷越南等地,成為當地的大姓,如現在越南的吳姓為第六大姓。 戰國時有兵法家和改革家吳起;秦末有農民起義領袖吳廣;三國時有文學家吳質;南北朝時有文學家吳均;唐朝時有著名的畫家吳道子,他擅長畫佛、道教人物,因其高深的藝術造詣及對後代的巨大影響而被譽為“畫聖”,此外唐代還有史學家吳兢;五代時有名將吳巒;南宋有文學家吳曾,詞人吳文英;金有文學家吳激;元代有戲曲作家吳昌齡。明代到現在,吳姓有名人物多數為畫家和小説家,如明代畫家吳偉,清代畫家吳歷、吳熙載、吳友如,近代畫家吳昌碩,明代小説家吳承恩,寫有著名小説《西遊記》,清代小説家吳敬梓,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此外明代還有醫學家吳又可,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清代還有文學家吳錫麟,詩人吳偉業、吳嘉紀,散文家吳敏樹,醫學家吳尚先等等;民國時期還有學者吳承仕、戲曲理論家、作家吳梅等等。 吳姓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在一些少數民族也佔有一定數量。
排名: 11
姓: 徐
由來: 古代有個叫伯益,曾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後來夏朝的皇帝將徐(今江蘇泗洪縣一帶)封給伯益的兒子。傳到春秋時期,伯益的第44代孫當時的國君章禹,吳國在西元前512年,引水灌徐國的都城,滅掉了徐國。亡國後的徐國子孫,就以原來的國名為姓,就形成了徐姓。徐國的末代皇帝章禹帶領一批人逃到安徽,從此在當地發展繁衍。秦朝以前,徐姓已經有遷居到今山東境內的,漢朝時期,徐姓在今山東境內分佈更加廣泛。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徐姓已經發展到今河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四川等地。唐朝以後,徐姓逐漸向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發展。從明代開始,居住在福建、廣東的徐姓,有的遷到臺灣,有的遷到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裏,徐姓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秦朝有著名方士徐福,帶領童男童女數千人,乘船入海,尋找神山,但一去不返;漢朝有徐勃領導山東農民起義,水利家徐下,女詩人徐淑,文學家、哲學家徐幹,是“建安七子”之一;三國時有著名的謀略家徐庶;南北朝時,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徐遵明,南方著名的徐姓人物是文學家徐摛 、徐陵父子;唐代有書法家徐浩;五代時有畫家徐熙,他的孫子徐崇嗣、徐崇勳、徐崇矩都擅長畫花鳥;南宋有史學家徐夢莘,詩人徐照;元代有散曲家徐再恩;明代有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徐渭,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他較早學習西方科技知識,並介紹于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旅遊家徐霞客,專心從事旅行,所著《徐霞客遊記》富有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此外,還有名將徐達;清代有科學家徐建寅,對我國近代化學的發展起過先驅作用;在近現代史上,北洋軍閥徐世昌,革命民主烈士徐錫麟,著名的新月派詩人徐志摩,著名的畫家徐悲鴻,以畫馬馳名中外。徐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居150位,當今是中國的第11大姓。
排名: 12
姓: 孫
由來: 孫姓是一個歷史悠久、來源較多的姓氏。西周時,周武王將康這個地方封給他的弟弟姬封,後來又將衛地封給姬封,所以歷史上稱姬封為衛康公。衛康公的後裔有個叫惠孫的,居住在今河南,後來惠孫的子孫就以孫作為姓氏,就是孫姓。 春秋初期,楚國王孫中有個叫叔敖的,字孫叔,歷史上稱他為孫叔敖,他是楚國著名的賢臣,他的子孫以他的字為姓氏,形成了另一支孫姓,這支孫姓也出自河南。 西元前672年,齊國大夫子佔,因對齊國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居住在今山東。此外,殷朝王叔比干被紂王殺害後,他的子孫避難隱姓,有的因為自己本為王族子孫,便改姓孫。 居住在山東的孫姓因齊國發生戰亂,有的逃到吳國,定居在浙江富陽一帶,發展繁衍,成為大族。後來有的孫姓遷到河北、有的遷到遼寧等地。中原孫姓在唐代向福建移民,據有關資料記載,臺灣的孫姓都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孫姓均為唐朝時從河南遷入。 孫姓在宋代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在當今中國排第12位。秦朝到三國時期,孫姓以非凡的軍事才能而被稱為兵家大族。春秋時期孫武,在吳國為將,他的著作《孫子兵法》,總結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作戰經驗,揭示了戰爭的一些重要規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歷來被稱為“兵經”,受到國內外的推崇。孫武的孫子孫臏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所著的《孫臏兵法》,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的軍事名著;三國時孫武的後代孫堅曾組織地主武裝鎮壓起義軍,在當時逐漸擁有了大量部隊,他的兒子孫策繼承父業,建立了孫姓政權,後遇刺身亡後,孫策的弟弟孫權于222年在江蘇南京建立吳國,稱吳王,229年稱帝,歷史上也叫東吳,于280年被晉所滅。唐代有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他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寫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五代有詞人孫光憲。近代,孫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此外,還有京劇演員孫菊仙,北洋直系軍閥孫傳芳,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孫雲鑄等等
排名: 13
姓: 胡
由來: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陳地(今河南淮陽)封給舜的後代滿,滿死後號為胡公,他的子孫有的用他的號為姓,就是胡姓。胡姓還有兩支出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河南,另一個在安徽,兩個鬍子國均被楚國所滅,亡國後的鬍子國的王孫以原國名為姓,形成了另兩支胡姓。先秦時期胡姓主要是在山東、河南等地發展,漢朝到三國時期,胡姓遷居到今四川、山西、湖北、河北、廣東、江西、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並在今河南、安徽境內繼續發展繁衍。唐代以後,江西成為胡姓繁衍中心之一。歷史上的胡姓名人有漢朝時胡廣,曾經在6代皇帝手下當官;唐代有詩人胡曾,他的詩通俗明快,還有和尚詩人胡得生;北宋有學者、教育家胡瑗,南宋有經學家胡安國及他的兒子學者胡宏;宋、元之間有史學家胡三省,以解釋《資治通鑒》而聞名于天下。明代在文化領域較有成就的是學者胡居仁、胡直,伊斯蘭教學者和經師胡登洲,文學家胡應麟、胡震亨,印刷家胡正言;清代有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文學家胡天遊;近現代的胡姓名人有:國民黨右派首領胡漢民、著名學者胡適,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胡正詳,國民黨高級將領胡宗南,小説家胡也頻等。胡姓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100個漢族姓氏中被排在第13位,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4
姓: 朱
由來: 古人陸終有6個兒子,第五個兒子名安。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將邾(在今山東境內)封給安,建立邾國。到了戰國中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貴族便以國為姓,就是邾姓,這個邾字有右耳旁,後來將耳旁去掉後,就形成了朱姓。楚國滅了邾國後,將一部分邾國的王族子孫遷到湖北境內。有一部分邾國的子孫遷到安徽定居,這支朱姓到了南北朝時發展成為當地的名門望族,與張、顧、陸姓並稱當時的江南四大姓。後來由於做官的原因,又在今陜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內發展繁衍。經過明代後,朱姓便遍佈全國。 朱姓稱王稱帝者25人,曾建立後梁、明等政權,其中最顯赫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貧農,1352年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抗元,1368年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年號洪武。明朝共有16個皇帝,統治了277年,王族子孫眾多,繁衍昌盛,因而使朱姓人口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朱姓其他人物有:戰國時有朱亥,勇力過人;三國時有朱應,是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東晉有名將朱序;南北朝時有無神論思想家朱世卿;宋代有醫學家朱肱,女作家朱淑真,詞人朱敦儒,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朱熹對經學、史學、文學、音樂以及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繼承了前人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等。元代有地理學家朱思本,醫學家朱丹溪,數學家朱世傑;明代比較有成就的朱姓名人大都是帝王的宗族,如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古琴家朱權;明、清之際有學者朱瑜;清代有戲曲作家朱素臣、朱佑朝;近現代最著名的朱姓人物是中國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國家和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朱德,此外還有散文家、詩人朱自清。朱姓是當今中國第14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5
姓: 高
由來: 關於高姓的來源,有以居住地為姓,以祖宗的字為姓等幾種説法。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書《世本》上説,黃帝時已經有高姓,居住在河南。結合其他一些資料,中國最早的高姓人物出自河南,春秋以後的高姓出自山東。此外,高姓還有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和被賜與姓者。在中國歷史上,高姓稱王稱帝的有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東魏時,高洋在550年取代魏國,建立北齊,共經過6個皇帝,28年。隋朝末年,滄州人高開道于618年稱燕王,建都河南漁陽,歷時4年。高姓除了稱王稱帝的人之外,歷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如:戰國末年有高漸離,因好友荊軻刺殺秦始皇未成而死後,故意刺瞎雙眼,接近秦始皇,但最後仍行刺失敗。西漢有文禮學的最早傳授者高堂生;東漢有學者高誘;南北朝到唐代之間的高姓名人大都是一些高官顯貴,如:北魏有高允,前後共經過5個皇帝,擔任要職達50多年。隋末有農民起義領袖高士達;唐代有詩人高適;北宋有大將高懷得;治水家高超,曾採用新的方法堵塞黃河;奸臣高俅;南宋有造船家高宣,詞人高觀國;金有詩人高士談;元代有唯吾爾族畫家高克恭,戲曲作家高文秀;元末明初有戲曲作家高則誠;詩人高啟,明代有詩人高叔嗣,東林黨領袖之一高攀龍;清代有書畫鑒定收藏家高士奇,文學家高鶚、畫家高其佩;近現代有詩人高旭,外籍華人中,美國有世界一流科學家高錕。高姓是當今中國第15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6
姓: 林
由來: 是來自比干兒子的姓。林姓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在西周初形成,是殷商王族比幹的後裔。比干被殺時,他的夫人陳氏正有身孕,逃難時在長林石室中生下一個兒子名字叫堅,周武王姬發就以他在長林出生而賜他為林姓。由此可見,林姓起源於河南,始祖是比干的獨生子林堅。林姓還有兩支,都出自河南洛陽。一支起源於姬姓,在東周初期形成,是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有一個小妾生的兒子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的名字為姓氏,也稱林姓。另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後,命鮮卑人改用漢姓,把在代北的丘林氏改為林氏。東漢末年,董卓亂用權力,使中原林姓家族遭受政治迫害,被迫大批南遷,主要遷入江,浙一帶。直到西晉末年,中原林姓再次南遷,直接進入福建。後大量移居臺灣,成為臺灣大眾的姓氏。現在,臺灣林姓約有180多萬人,佔臺灣人口總數的9%左右,與陳姓一起號稱“陳林半天下”。在中國歷史上,林姓中有一個人是皇帝,他是林士弘,是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首領,曾經統領義軍在鄱陽湖大敗隋軍,發展到十多萬人後,進佔虔州(今天的江西贛州稱帝,國號楚,歷時6年,戰敗後不久病死)。在北宋時,有詩人叫林逋,著名道士林靈素,南宋時有畫家林椿,詩人林景熙;元初有廣東農民起義首領林桂方;明代有詩人林鴻,畫家林良,清代最著名的林姓人物是清末政治家林則徐,還有臺灣農民起義首領林爽文,太平天國將領林鳳祥,海軍將領林永升,近現代林姓著名人生主要有:林森,林伯渠,林祥謙,林彪,此外,現代散文家,小説家林語堂。林姓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名列16位,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
排名: 17
姓: 何
由來: 是出於韓氏音訛的姓。何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因黃帝時期的何姓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一些姓氏古籍都認為何姓是由韓姓間訛或轉音形成的。由於西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滅掉,於是韓國子孫就以國為姓,有一部分人逃到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當地人的口音把“韓”讀成了“何”,後來又從讀音誤寫為“何”,於是,這些韓姓人就變成了何姓。兩漢至兩晉時候,何氏分佈於今天的河南,安徽,山東,江西,四川,廣東,湖北,江蘇,陜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晉末年,中原何氏中才有人移居福建。在西漢時有大臣何武,經學家何休,大將軍何進。西晉時有大臣何曾。南朝宋時有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何承天,梁時有詩人何遜。唐代有宰相何進滔。明代時有學者何瑭,文學家何景明,篆刻家何震。清代有詩人,書法家何紹基。近現代有作曲家何柳堂;國民黨革命派傑出代表,畫家何香凝;地質學家,礦物岩石學家何作霖;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何姓是當今中國第17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8
姓: 郭
由來: 是出於虢氏聲轉的姓。古代姓氏的産生,有一種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週邊加築的一道城墻。住在這裡的人以這個為姓,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所以説中國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還有一支來源,即虢國遺民。于西元前687年被秦所滅。由於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卻是通用的,所以後來虢氏便轉而為郭氏。春秋戰國時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陜西省以外還遷到了山東,河北。漢朝時,郭氏有一部分人遷到江南。漢代以後的較長時期內,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漢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內蒙,甘肅,四川,安徽的,唐朝初與唐朝末,河南郭氏有兩次向福建遷移。宋朝的高宗趙構南逃時,大批中原人隨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兩廣,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漢有河內軹縣(今天的河南濟源)以“任俠”聞名的郭解;三國時有潁川陽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謀士;西晉有哲學家郭象;東晉有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隋末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郭方預;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華州鄭縣(今天陜西華縣)的郭子儀;五代時,有在951年後漢時稱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開封),國號周,歷史上稱為後周;北宋有畫家,文學家郭忠恕,山水畫大師郭熙;元代有天文學家,水利學家,數學家郭守敬,明代有畫家郭詡;近現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傑出的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著名社會活動家郭沫若。郭姓是當今中國第18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
排名: 19
姓: 馬
由來: 是簡化的賜號形成的姓。在戰國時,趙國有個趙奢將軍,以善於用兵聞名,因為曾打敗過秦軍,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子孫以馬服為姓氏,後又省“服”為馬氏。趙奢的兒子趙牧也是趙國的名將,住在邯鄲。趙牧的兒子趙興遷往陜西咸陽被封為武安侯,住在扶風茂陵(今天的陜西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到南北朝時期,馬氏除了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以外,還分佈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 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河南馬氏在福建安家落戶,後來發展成為大族,宋代以後,閩,粵地區姓馬的逐漸增多。到了明代,馬姓族人遍佈福建。直到清代,有的移居臺灣,又有的遠到東南亞及歐美。東漢時代著名的馬姓人物有經學家,文學家馬融,割據涼州的馬騰,馬超;三國時期機械製造家馬鈞,三國的著名人物馬良和馬謖,唐代還有詩人馬異,佛教禪宗高僧馬祖;南宋有將領馬暨,抗金義軍首領馬擴,畫家馬遠,馬和之;元代有戲曲作家,散曲家馬致遠,文學家馬祖常;元末明初有畫家馬琬;明代有航海家馬歡。明末有女畫家,詩人馬湘蘭,農民起義軍首領馬守應。清代有伊斯蘭教學者和譯著家馬德新,語言學家馬建忠;近現代有考古學家馬衡,細胞組織學家馬文昭,著名京劇演員馬連良,作曲家馬可。馬姓為中國第19大姓,擁有人口占漢族人口的1%以上,同時在回族中也是人口較多的姓氏。
排名: 20
姓: 羅
由來: 起源於古代羅國,是由國名而來的姓。羅國是周武王消滅商國後分封的異姓諸候國,在春秋時又被楚國滅亡。羅姓還有兩支是少數民族改過來的,一支形成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河南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叱羅姓改為羅姓;另一支形成于唐代,唐代時西突厥可汗斛瑟羅進入中國,後來又改為“羅”姓。羅國發展到24世萬通當政時,被楚國消滅,萬通與小兒子蒼噩逃到襄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而他的大兒子逃到四川,後遷居江西南昌。唐昭宗執政時,有兩支羅姓分別遷往廣東大埔,興寧。另外據有關資料説,羅國被滅亡後,羅姓有的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南河下游,加入泰族;還有的遷入貴州東部。在隋以前,除上述地區以外,羅姓還分佈在今天的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代時,有一部分姓羅的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有一些羅姓人曾多次向臺灣遷居,還有一些人遷往印尼等國家。羅姓在歷史上曾涌現出許多傑出人才。西漢有大商人羅裒,隋代有羅藝,唐代有文學家羅隱,詩人羅鄴,羅虬,元代有醫學家羅天益,元末明初有小説家羅貫中,明代有哲學家羅欽順,學者羅洪先,羅汝芳,清代有畫家羅聘,曲藝作家羅松窗,太平天國將領羅大綱,近現代有考古學家羅振玉,植物生物學家羅宗洛杉,語言學家羅常培,中國無産階級學家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傑出的領導人羅榮桓.羅瑞卿,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模範軍羅盛教。羅姓在當今中國是第20大姓。
姓: 梁
由來: 贏伯益的後代有個叫非子的人,很會養馬,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攻打西戎,不幸被西戎殺死。周宣王召見秦仲的5個兒子,給兵馬7000, 讓他們繼續打西戎。他們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最終打敗西戎,收復了失去的土地。周宣王封秦仲的小兒子康到夏限梁山,建立梁國,西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打梁國,失去國家後的梁國子孫大都逃到晉國,以原國名為姓,就是梁姓。北魏孝文帝遷都到河南洛陽後,將鮮卑族的拔列姓改為梁姓。這也是梁姓來源之一。梁姓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湖北,山東省發展。除上面講到過的一些地區以外,河南和江南一些地方已有梁姓的居民。唐代以前,梁姓居住的地方又擴展到今河北,青海,四川,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此後,梁姓在閩粵發展繁衍,直到清康熙末年,有部分人移居臺灣。在中國歷史上,梁姓中有一人稱帝,便是梁師都,617年起兵反隋,自稱皇帝,國號梁,年號永隆,歷時11年。梁姓最好顯赫的家族是東漢時以梁竦為首的梁氏,梁氏一門前後有7個侯,3個皇后,6個貴人,兩個大將軍,可謂滿門顯貴。此外,東漢有隱士梁鴻,書法家梁鵠,唐代有天文儀器製造家,畫家梁令瓚,文學家梁肅,南宋有女將梁玉,畫家梁楷,明代有戲曲作家梁辰魚,清代有詩人梁佩蘭。
排名: 22
姓: 宋
由來: 商朝30年代君王帝乙的長子名啟,又叫微子啟,是殷紂王帝辛的哥哥,辛繼位後,荒淫暴虐,多行不義。微子啟多次勸説他都不聽。周武王姬發攻打商時,微子啟跟從周朝,因此周公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他,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宋國有河南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等地,西元前286年,泯王聯合魏,楚,兩國,滅掉宋國。將他的土地分成三份。亡國後的宋國子孫,以原來國名為姓氏,就是宋姓的來源。隋代以前宋氏己分佈于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陜西,江西,山東,甘肅,安徽,浙江等省。唐代初期,河南有一宋氏在福建落戶。此外,宋氏己擴展至今四川,廣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趙構在往南方逃跑時,中原有一些宋氏隨之遷居浙江,江蘇,湖南,後來有的又遷至廣東的五華,梅州,潮州等地。宋姓名人唐代有詩人宋之問,政治家宋景,北宋有文學家,史學家宋祁,其兄宋庠也是文學家,另外還有文學家,史地學家宋敏求,北宋末年有農民起義領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所編《洗冤集錄》》,是世界最早的法醫學專著,明代有文史學家宋濂,書法家宋克,科學家宋應星,清代有詩人宋琬,宋湘,現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
排名: 23
姓: 鄭
由來: 西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周厲王少子于鄭,建立了西周的最後一個諸侯國。西元前375年被韓國消滅,其子孫搬遷到今天的河南淮陽和商丘之間,以原來國名為姓,這便是鄭姓的來源。據有關史書記載,在秦末到晉代期間,鄭姓漸漸分佈到今天的浙江,陜西,山東,湖南,湖北,四川,江蘇,安徽,河北,山西等一些地方。唐代初期,河南一部分鄭氏移居到福建省,唐代末期,河南又有部分鄭氏進入福建,明清時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祖先便是那次到福建的。鄭氏移居臺灣,最早是因為鄭成功,搬遷到海外,最早是從清代開始。在中國歷史上,鄭氏人才多多,戰國末,有韓國水利家鄭國,西漢時,有農民起義首領鄭躬,東漢時有經學家鄭興,鄭眾父子,唐代有詩人鄭谷,書畫家鄭虔,南宋有史學家鄭樵,詩人鄭思肖,元代有戲曲作家鄭光祖,鄭廷玉,明清時有收復臺灣的名將鄭成功,清代有“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還有詩人鄭珍,物理學家鄭復光,近現代有改良主義者鄭觀應,詞人鄭文焯,作家,文史學家鄭振鐸。當今,鄭姓在中國100大姓中名列第23位,在臺灣為第12大姓。
排名: 24
姓: 謝
由來: 據古書説,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個國家,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其比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滅掉了謝國,並在謝國的舊土上建造了謝邑,作為申國的新首都。謝國滅亡後,一部分人留在國內,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他們以國為姓,這就是謝姓的來源之一。西元前688年,楚王發動兵馬攻打申國,不久就滅掉了申國,居於謝城中的人以邑為氏,也姓謝。謝姓還有一支出自少數民族,河南衛輝的謝偃,他的祖先孝政,本來是鮮卑人,姓直勒氏,後來改為謝姓。在西週末到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分佈在今天的河南南部許多地方外,有一支遷往山東,有一支作為申國的遺民被強迫遷至湖北荊山,還有一支遷至湖南江永。戰國時,河南謝氏有一支遷到涪陵,後又分為三支:一支在三國時遷至蜀郡,一支遷至雲南永昌郡,一支遷往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部。西晉末年,黃河流域一帶戰爭不斷,所以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為了躲避當時的戰爭,帶著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浙江上虞,並在此生活,成為謝氏中最重要的一支,唐朝末年,河南一些謝氏進入福建;謝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在明代,多數是從福建和廣東沿海地區先遷到臺灣,再去東南亞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中國歷史上,謝氏最興盛的時期是從三國到南朝的360多年間;尤其是東晉時,謝姓的歷史名人也大都出在這一時期,383年,晉相謝安,率領水陸軍8萬人抵御前秦苻堅90萬大軍,在淝水大戰獲勝,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這一時期,謝氏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名人也很多,如東晉有音樂家謝尚,女詩人謝道韞,文學家謝混,南朝有詩人謝靈運,文學家謝惠連,謝莊,北宋有學者謝良佐,南宋有詩人謝枋得,謝翱制,清代有航海旅行家謝清高。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考證,謝姓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名列第24位。
排名: 25
姓: 韓
由來: 晉昭侯叔父的兒子,在晉國做官,食住在韓,戰國初期,同晉國的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分別建立韓國,趙國,魏國。這三個國家在西元前230年被秦國滅掉,韓國的子孫以國名為姓,這便是韓姓的來源之一。韓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鮮卑族姓氏為漢姓,因為“汗”(汗水的汗)與韓音相近,於是將三字姓出大汗氏改為韓氏。秦國消滅韓國後,“潁川”便成為韓氏的發展生活中心。秦漢時期,韓氏遷移到今天的江蘇,浙江,四川,山東,甘肅,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唐憲宗作皇帝時,河南河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孟縣南)人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成為韓氏進入廣東最早的人。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一些韓氏人在福建安家落戶,清代康熙年間,大陸韓氏己有人遷入臺灣。韓姓名人在戰國末期有哲學家,法學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韓非,著有《〈韓非子〉》。西漢初有諸侯王韓信,淮陰(今天的江蘇清江西南)人,善於用兵,另外,燕人(今天的北京市)韓嬰,梁國成安(今天的河南臨汝)人韓安國。北魏末年有河北起義軍首領韓樓。隋朝有大將韓擒虎,唐代有畫家韓幹,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書法家韓擇木,北宋有大臣韓琦,南宋有名將韓世忠,金國有音韻學家韓道昭,元末有農民起義首領韓山童,清代有曲藝作家韓小窗。近現代有化學家韓組康。韓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15位,當今是中國第25大姓。
排名: 26
姓: 唐
由來: 周成王在位時把唐國所在的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縣)封給他的弟弟叔虞。魯定公在位時(西元前505年),唐國被楚國滅掉,唐國子孫以國為姓氏,就是現在的唐氏。古代還有一個姬姓的唐國,在今天的湖北隨縣西北的唐北鎮,春秋時被楚國所吞併,他的子孫以國為姓氏,也姓唐。根據《後漢書 南蠻傳》這本古書的記載,東漢時白狼王有唐姓;隴西羌族也有唐姓。這就説明東漢時少數民族中已經有了唐姓。早期的姓唐的人主要分佈在魏,楚,晉,秦,戰國時的魏國有老臣唐睢;楚國有兩個唐昧,一個是將軍,一個是占星家,還有辭賦家唐勒。西漢的時候,唐睢的孫子唐厲被封為斥丘侯。東漢時,唐翔為丹陽(今天的安徽當涂縣)的太守,並在當地安家居住;南朝的齊國時,有三吳地區農民起義首領唐寓之,在浙江起義,曾攻佔錢塘,稱皇帝,國號吳,這樣看來,南北朝時期姓唐的已相當廣泛地分佈于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唐代初期,已有河南固始的唐氏移往福建居住,宋代有晉昌的唐氏隨著宋家王朝向南遷都,定居江西寧都,後來又遷到廣東潮陽,大埔,還有遷到梅州的和廣西的人。在中國歷史上,姓唐的名人輩出,除上面提到的一些人之外,還有唐代的詩人唐衢;宋代的醫學家唐慎微;元代的畫家唐棣;明朝初期的山東家民起義女首領唐賽兒;明代的畫家,文學家唐寅,字伯虎;散文家唐順之;清朝初期有思想家唐甄,清朝末期有維新派唐才常;近現代有唐紹儀,醫學家唐宗海等。唐姓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名列第26位。
排名: 27
姓: 馮
由來: 是出自新鄭滎陽的姓。春秋時期有個叫長卿的人,在馮城受封邑,就以邑為姓氏,就是現在的馮姓。戰國時有個馮亭,做了韓國的上黨守,因為在與秦國的爭戰中戰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河北,子孫中有許多都是將軍和宰相,先秦的時候,姓馮的已有在山東居住了;三國之前,馮氏還遷到現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方。河南的馮氏則分佈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中原的馮氏有一支為了避難而逃到南方,後來遷到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馮姓支脈,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上杭的馮氏有的又向南遷到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來又遷到豐順,梅州等地方。西漢時有大將馮奉世,東漢有潁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寶豐東)人馮衍,任征西大將軍;十六國的時候,有長樂信都人叫馮中跋,在今天的遼寧朝陽,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五代時,河北交河東北人馮道,在後唐,後晉時任宰相;南唐時,在今天的江蘇揚州人馮延已是當時著名的詞人;北宋有大臣馮京;元代時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清代末期有打敗過法國入侵者的名將馮子材;近現代有詞人馮煦,愛國將領馮玉祥,史學家馮承鈞,農學家,棉花專家馮澤芳,詩人,文學評論家馮雪峰,女小説家馮鏗;馮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現在是中國第27大姓。
排名: 28
姓: 于
由來: 是來自河南沁陽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發的第二個兒子被封在於(今河南沁陽市北部西萬鎮邗臺村),稱作邗叔,建立邗國。于叔的子孫以于姓為國氏,早期,於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發展、繁衍,後來因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勢難居住” ,加上戰亂與自然災害等原因,在戰國未年開始向外地發展,其中,遷至東海陸空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於氏家譜資料稱,於氏主要有18個支脈,現分佈于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甘肅、新疆、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湖北、江蘇、安徽、廣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於氏,分佈在沁陽、濟源、通許、尉氏、杞縣、西峽、方城等27個縣。于姓歷史名人有東漢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國時魏有名將於禁。還有三位宰相:于志寧、于由、于琮。後周有工部尚書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謙、文學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總督于成龍。近現代有書法家于右任,曾任國民黨政府監察院院長等職,亦擅長詩詞;還有畫家于非暗,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于省吾,詩人于賡虞,書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100個漢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於第28位。
排名: 29
姓: 董
由來: 以字以職命得的姓。,董姓是個一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的子孫有個叫叔安的,他的兒子董父,學過服龍的本領,作為黃帝的馴龍,被黃帝賜姓姓董,過去時他住在現在的山東陶縣西北。春秋時,周朝大夫獨有的兩個兒子,主管東晉的典籍,因為他的職責是“董督晉史”,所以也稱為董氏。這一時期晉陞國的都城絳,就是現今的山西翼城東南,因為這樣,派董氏出處現在的山西翼城。董氏在漢代還分佈在現在的山東定陶、高青、廣東廣州、四川、資陽、德陽、浙江佘姚、湖北襄陽、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陽、開過去時、杞縣、信陽、靈寶等地。到了隋唐時期,除了上面所講的一些地區外,今安徽、湖南、江蘇、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明代以前,董氏已遍佈江南各省。西漢有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東漢初期有個叫董宣的人,擔任洛陽令使,因為光武帝的妹妹湖陽公主的隨從,在白天殺人而被他格殺,公主告到光武帝那裏,光武帝強制他向公主叩頭賠罪,他兩手伏地,但始終不低頭,武帝發怒稱他為“強項令”。東漢末年,在隴西臨洮(現在的甘肅岷縣),有太師董卓;三國時南郡枝江(現在的湖北)人董和,和諸葛亮協力共同輔助後主;三國時期在現今的福建福州市,有一個叫董奉的人,善下醫道,幫人治病從來不收錢。北國時期,有一個出使西域的外交家叫董婉。唐代德宗時期的宰相叫董晉,還有個琴家叫董蘭。五代南唐有個著名的畫家叫董源,金國有戲曲作家董解元;明代有屢敗倭寇的董邦政,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清代有個文學家叫董説,畫家董邦達。近現代有個中國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之一董必武,解放戰鬥英雄董存瑞。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排名: 30
姓: 蕭
由來: 在今天的安徽蕭縣西北,有一位宋國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大心因為在一次平亂中有功,得到了獎賞,皇上讓他在蕭地建立了蕭國,稱為蕭叔,是當時宋國的統治的一個小國。西元前597年,蕭國被楚國消滅,於時蕭國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這就是蕭姓的由來。戰國時,大心的子孫都很不簡單,在豐,沛(今天的豐縣,沛縣)一帶生活。秦末時沛縣人蕭何,協助漢高王朝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南北朝時期,蕭氏家族繁榮富貴,並繁衍昌盛,代代出人才。南朝有一將領叫蕭道成,祖先是今天的山東的棗莊東南)人,後來遷居到南蘭陵(今天的常州西北),他乘宋代時皇族內部混亂,掌握軍政大權,殺死了皇后並廢除了皇帝,在479年做上皇帝的寶座。國號為齊,建立了城都建康(今天的江蘇南京),歷史上稱南齊或蕭齊。南蘭陵蕭氏中另一個叫蕭衍的,在502年時奪取了皇位,國號為梁,也在建康建立城都,歷史上稱蕭梁。南朝齊國,梁國兩朝,蕭氏皇室子孫眾多,蕭氏人在此期間有較大的發展。與此同時,北魏,北齊,北周的蕭氏,也是比較興旺的家族。除了漢族蕭氏外,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是一個很有富貴氣且龐大的家族。南朝時的蕭氏名人,都出自南蘭陵蕭氏家族,齊武帝的次子蕭子良,是當時竟陵王。南齊有蕭子云,精通文學歷史,寫下《晉書》110卷。齊國高皇帝的孫子蕭子顯,是南朝的歷史學家,梁代武皇帝蕭衍,擅長文學,精通音樂,並善於長書法,蕭衍的弟弟,蕭宏,是大富翁,蕭衍的大兒子蕭統,是文學家。隋末,有後梁宣帝的曾孫蕭銑,于618年稱皇帝,建立城都在江陵,分割並佔據了長江中游等地。唐代有散文家蕭穎士,南宋有畫家蕭照,詩人蕭德藻。遼國有景宗後蕭太后,女詩人蕭觀音,元代有戲曲作家蕭德祥。清代有畫家蕭雲從,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蕭朝貴。近現代有著名京劇演員蕭長華,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在中國當今100姓中,蕭姓居於第30位。
排名: 31
姓: 程
由來: 相傳,古時候的皇帝遄頊,曾經讓重擔任南正的司天,黎擔任北正的司地,後來總稱管天地的官為“重黎”。重黎的子孫代代都繼承了他們的這一職位,直到商朝時他們被封到程那個地方,建立了程國,後來他們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這就是程姓的來源。春秋時期,程氏主要是在今天的山西,河南,陜西地方發展繁殖。晉景公時有著名的義士程嬰,春秋末時晉國還有博學且善於宣傳自己觀點的學者程本。戰國時居住在關東(在潼關以東地區,主要是今天的河南以內)的程氏,在秦始皇統治天理時被遷到蜀郡臨邛(今天的四川邛崍)。在秦代時江浙一帶己有程氏人。漢代,程氏又有的遷到今天的江西,河北,山東,安徽等省。兩晉到南北朝時期,程氏又有的遷到今天的甘肅,內蒙古,寧夏,但主要是向江南發展,到唐,宋時期,江南的大多數省都有姓程的人。秦代有文字學家程邈,創立了隸書這一新字體。西漢初,又有一位叫程鄭的人,大力支援鑄造鐵器。西漢景帝,武帝的時候,有著名的將士程不識。三國時吳國有江夏太守,蕩寇將軍程普,唐代有濟州東阿(今天的山東)人程咬金,是唐代初期的大將領;還有宰相程異,畫家程修己。北宋時,程氏涌現出兩位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就是洛陽人程顥,程頤兄弟。他們二人同為宋代唯心主義理學的奠基人,被稱“二程”。明代有文學家程敏政,詩人,畫家程嘉燧。明末清初有書畫家程正揆。清代有篆刻家,畫家程邃,經學家程瑤田,還有與高鶚共同修補曹雪芹《紅樓夢》的文士程偉元。近現代程姓名人有:著名的京劇演員程硯秋,天體物理學家程茂蘭。程姓在當今中國100大姓中居於第31位。
·下一篇 為什麼古人對《百家姓》倍加推崇
·上一篇 錢姓人口不多,為何排在《百家姓》第二?
- 2021-05-252020年最新百家姓氏排名
- 2021-05-25錢姓人口不多,為何排在《百家姓》第二?
- 2021-05-25百家姓的由來
- 2021-05-25為什麼古人對《百家姓》倍加推崇
- 2021-05-25新“百家姓”出爐揭秘中華姓氏文化
- 2021-05-25中國百家姓堂號及各堂的代表姓氏